遺囑認證訴訟和撤銷授予 當遺囑認證書或遺產管理書不應被授予或存在錯誤時,可以透過遺囑認證訴訟向法院申請撤銷該遺囑認證書或遺產管理書。 遺囑認證訴訟是指對死者的遺囑或遺產管理書進行認證,或要求撤銷此類授予或宣佈支持或反對所稱遺囑有效性的法令的訴訟。 根據香港法律,遺囑認證訴訟程序受第4A章《高等法院規則》(「高院規則」)第76 號命令所管轄。第76號命令  其中包括適用於撤銷授予權,但就更正遺囑的申請或使某人可以申請授予權或從遺產中得益便不適用。 最常見的遺囑認證訴訟類型是申請撤銷遺囑認證或遺產管理書,這可以是有爭議的或無爭議性的。由於大多數符合「緩刑訴訟」定義的訴訟很可能涉及有爭議的事實問題,因此,高院規則第76 號命令第 (2) 條規定,撤銷申請可以透過傳訊令狀 (Writ of Summons) 展開訴訟。如果對方沒有抗辯,則可以透過原訴傳票(Originating Summons)展開訴訟。 由當事人一方申請撤銷遺囑認證書或遺產管理書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該遺囑認證書或遺產管理書是在欺詐或無知的情況下作出的,或者在遺囑認證或遺產管理書授予後才發現死者的遺囑,又或者是在遺產承辦處發出知會備忘的情況下作出的授予。已獲得授予的遺囑執行人是無權要求撤銷遺囑認證書的,或者不可因首次申請時未能符合申請條件而事後舉證撤銷。 高院規則第76 號命令第 (3)條規定,根據遺囑認證書或遺產管理書有權管理遺產的任何人,或在遺囑認證訴訟中任何利益受到影響的人,均可視為當事人。申請一經提出,被授予人士必須向法院提交遺囑認證書或遺產管理書的正本,以確保「在此期間不能利用授予書內賦予的權力做任何事情」,正如 Ho Wai Yin v Cheng Suet Yee [2004] HKCU 274案中所表明,向法院提交遺囑認證書或遺產管理不足以保護遺產資產,因此,在等待法庭作出撤銷申請的裁决期間,法院頒授的單方面強制性濟助 (ex-parte injunctive relief) 可有效地防止和停止遺產在這期間被分配。 撤銷遺囑執行人 遺囑執行人的職責是一項基本而重要的工作。如果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未能履行其職責以致不能妥善及全面地記錄完整帳目,申請人就有充分理由将其罷免。如果遺囑認證已經授予,但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未能管理遺囑認證,則可根據《遺囑認證與遺產管理條例》(第 10 章)第 33(3)條採取遺產管理行動,將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免職。 大多數有爭議性的案件的聆訊大多是固定的並由法官聆訊審理,而非爭議性的案件則由遺囑認證官審理,並透過文件分析進行處理。 根據原訟法庭 Chow Chal Kiu v Chow Man Chit [2017] HKCU 134 一案,在決定是否罷免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時,法庭應提出的正當問題是罷免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是否為適當及妥善管理遺產所必須,以及罷免遺產管理人是否符合受益人的利益。 撤銷遺囑授予和撤換遺囑執行人並不一定同時進行,但如果對遺囑認證書或遺產管理書的授予或遺囑管理有疑慮,建議利害關係人或涉及利益者應立即尋求專業法律意見,以提出適當的申請。同時提醒有關當事人應明白訴訟是最後的手段。為節省時間和費用,我們鼓勵各方嘗試透過調解解決糾紛,以維護家庭和睦。

近期,有不少私人及公營機構都發生個人資料外洩事故。本文將討論香港個人資料外洩所涉及的私隱法律及通報情序。   《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第4 (1) 及 (2) 保障資料原則 保障資料原則4(1) 規定,資料使用者應採取所有合理可行的措施,確保其持有的個人資料免受未經授權或意外的存取、處理、刪除、遺失或使用。   保障資料原則  4(2) 規定,如果數據使用者委託資料處理者(無論是在香港境內還是境外)代表其處理個人數據,資料使用者必須採用合約或其他方式,以防止轉交給數據處理者處理的資料被未經授權或意外地存取、處理、刪除、遺失或使用。   違反保障資料原則的後果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私隱專員公署”)可能會向違反相關資料保護原則的公司發出執行通知,要求該違規者停止違反相關原則並採取任何必要的補救措施。   不遵守私隱專員公署的執行通知是一種違法行為,可能會被處以罰款或監禁。此外,如果受害者因此類違規行為遭受損害,包括情感受傷,也有權透過民事訴訟向違規者索賠。   向私隱專員公署申報 雖然通知並非強制要求,但強烈建議資料使用者通知私隱專員公署,以有效管理此類事件。通知應以書面形式提交。建議資料使用者使用線上資料外洩通知表格向私隱專員公署報告任何資料外洩事件。除了線上表格外,資料使用者還可以下載紙本版本的資料外洩通知表進行填寫。填寫完表格後,資料使用者應透過以下管道提交表格及任何與資料外洩相關的文件: 通過電郵地址:dbn@pcpd.org.hk 通過郵寄/親自遞交: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48號大新金融中心13樓1303室 接待處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上午8:45至下午12:45 & 下午1:50至下午5:40 通過傳真:傳真號碼:2877 7026   其他建議採取行動 收集資訊:資料使用者應立即收集所有與違規相關的信息,例如違規的日期、時間和地點,違規是如何被發現的,其原因,涉及的個人資料的類型和範圍以及受影響的資料主體數量; 採取控制措施:資料使用者應確定違規的原因,並採取措施控制違規 – 例如,關閉導致系統故障的系統,更改安全設定以防止進一步的未經授權訪問,並尋求技術協助以停止駭客活動; 聯絡相關方:在適當的情況下,資料使用者應考慮聯絡相關執法機構、監管機構(例如私隱專員公署)、網路公司和IT專家,以進行報告、諮詢和協助; 風險評估:應進行評估,以評估資料違規可能對資料主體和資料使用者造成的傷害程度,包括對個人安全、身分盜用和經濟損失的潛在威脅;以及 保存證據:應保存與資料違規相關的所有證據,以便進一步調查和糾正措施。

根據現行法律,死者的財産分配會跟據死者的有效遺囑,或香港法例第73章《無遺囑者遺產條例》進行分配。然而,上述原則有幾個例外情况,其中之一是香港法例第481章《財產繼承(供養遺屬及受養人)條例》(以下簡稱「該條例」)。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最近的一宗法庭判决,當中存活且正分居的配偶根據該條例,儘管死者的有效遺囑表明相反意願,仍能夠申索對遺産的權益。   相關法律 根據該條例,即使死者的遺囑表明相反意願,任何在經濟上依賴於死者給養的人都可以要求從遺産中獲得合理的經濟給養。   合理經濟給養指對該個案的整體情況而言,申請人應合理地獲取的經濟給養以供申請人維持其生活的(如由存活配偶申索,則不論該筆經濟給養是否申請人所需以維持其生活)。   香港區域法院在LWH v YMY (Executrix of the last Will of YSK, deceased) AND OTHERS [2023] HKCU 514案中討論了在配偶分居期間,存活妻子根據該條例享有的權益。   分居期間去世 在LWH v YMY案中,申請人(妻子)與死者(丈夫)分居了11年。在死者去世之前,他制定了一份遺囑,將他的全部遺産留給他的母親和女兒。   法庭根據該條例第5條進行了權衡,並考慮了以下因素: 申請人所擁有或在可預見的將來相當可能會擁有的經濟資源,及申請人所面對或在可預見的將來相當可能會面對的經濟需要; 其他任何申請根據第4條作出命令的人所擁有或在可預見的將來相當可能會擁有的經濟資源,及該人所面對或在可預見的將來相當可能會面對的經濟需要; 死者遺產的任何受益人所擁有或在可預見的將來相當可能會擁有的經濟資源,及該受益人所面對或在可預見的將來相當可能會面對的經濟需要; 死者對任何申請根據第4條作出命令的人或對死者遺產的任何受益人所負有的任何義務和責任; 死者淨遺產的多少及性質; 任何申請根據第4條作出命令的人,或死者遺產的任何受益人,在肢體上或心智上的弱能狀況; 法庭在該個案的情況下認為是有關係的任何其他事宜,包括申請人或其他任何人的行為。 法庭基於上述認為該婚姻雙方本質上是一個平等的關係。   然而,該條例明確要求法庭交叉核查「名義離婚」法律原則,即法庭須考慮如果婚姻是因離婚而不是因死亡而解除,存活配偶可以分配多少財産。儘管這一法律原則旨在確保在死亡時,存活配偶不會處於比離婚情况下更差的境地,但它不應被視爲根據該條例的分配底綫或上限,因爲在因死亡而被迫解除婚姻的情況,婚姻存續時間可能並不像離婚那樣重要。   法庭還檢視了夫妻在分居後的關係。從他們各自的行爲來看,法庭得出結論為雙方自分居以來已不再相愛,所以婚姻在該時已經結束。這意味著婚姻的持續時間爲11年。   法庭認爲,根據名義離婚原則和考慮其他因素,財産應按照45:55的比例進行分配。   要點 即使死者留下了有效的遺囑,任何在他/她去世之前經濟上依賴於死者的人都有權根據該條例要求分配部分遺産。正如上述案例所示,即使存活配偶與死者分居十多年,也可以提出申索。

香港政府在2024-2025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取消了所有住宅物業的需求管理措施,並於2024年2月28日起立即生效。   換句話說,住宅物業交易不再需要繳納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或新住宅從價印花稅(NRSD)。住宅物業的買家現須以與第2級稅率相同的稅率(從100港元至代價的4.25%)繳納從價印花稅(AVD)如下。   代價款額或價值(HK$) 第2標準税率(HK$) 超逾 不超逾 / 3,000,000 100 3,000,000  3,528,240 100+超逾3,000,000的款額的10% 3,528,240  4,500,000 1.5% 4,500,000 4,935,480 67,500+超逾4,500,000的款額的10% 4,935,480 6,000,000 2.25% 6,000,000 6,642,860 135,000+超逾6,000,000的款額的10% 6,642,860 9,000,000 3% 9,000,000 10,080,000 270,000+超逾9,000,000的款額的10% 10,080,000 20,000,000 3.75% 20,000,000 21,739,120 750,000+超逾20,000,000的款額的10% 21,739,120 / 4.25%   結果,房地產市場受到刺激,但仍不能反映其長期影響。不過,2024-2025年財政預算案的上述安排或會對香港住宅物業市場產生一些即時影響。   2024-2025年財政預算之前住宅物業的公司買家可能需要支付SSD和BSD,金額可能高達房產購買價格的30%。SSD和BSD減免後,考慮到住宅物業的轉讓和管理以及未來轉讓的印花稅考慮,買家可以考慮以公司而非個人的方式購買住宅物業,使用公司股份買賣稅率而不是AVD。   出於SSD和BSD的考慮,買家可能會集中購買一個住宅物業。2024-2025年財政預算案後,購買300萬港元以下住宅物業的印花稅為100港元。此外,購買超過一處住宅物業的買家不再需要繳納SSD和BSD。因此,在購買住宅物業的財務預算相同的情況下,買方可能會考慮購買多套價值較低的住宅物業,而不是購買一套同等價值的住宅物業。   抵押貸款措施是潛在住宅物業購屋者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 2024-2025年財政預算案後,對於價值3,000萬港元或以下的自用住宅物業,最高貸款價值比率由60%修訂至70%,以及所有非自用住宅物業價值的貸款價值比率從50 %修改為60%。根據每個住宅物業業主的規劃並經銀行批准,他們可以考慮再抵押住宅物業,為其他投資再融資10%的貸款。   自2023年年中以來,由於利率上升以及外圍環境充滿不確定性,香港住宅物業市場氣氛謹慎。市場如何採納2024-2025年財政預算案可能會受到許多變數的影響。

《內地民商事判決(交互強制執行)條例》(第 645 章)(”第 645 章“)已於 2024 年 1 月 29 日生效,以落實香港政府於 2019 年 1 月簽訂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判決的安排》   法律層面 第 645 章取代《內地判決(交互強制執行)條例》(第 597 章)(”第 597 章”)下的若干舊安排,使更多跨境糾紛得以更有效率和更具成本效益地處理。   取消法院選擇安排。最顯著的變化是取消了”法院選擇協議”的要求。在此之前,內地判決只能根據香港法例第 597 章登記,並在香港強制執行。以前,內地判決只能根據香港法例第 597 章登記,而其可在香港強制執行的前提是相關的書面合同載有管轄權條款,約定應由中國內地或香港的適用法院管轄。在第 645 章生效後,尋求相互強制執行的一方只須證明在提起法律程序時與內地或香港有實際聯繫。也就是說,被告的居住地在內地或香港(視情況而定)即可。   標的物和補救範圍的擴大。另一個重大變化是第 645 章所接受的判決和補救的類別有所擴大。舊制度(第 597 章)只涵蓋就民事和商業合同作出的提供金錢補救的判決。現在,除特定排除清單外,第 645 章適用于大多數民商事判決、某些知識產權案件,甚至涉及金錢賠償和損害賠償的刑事判決。與舊安排不同的是,第 645 章同時涵蓋了金錢和非金錢損害賠償。   程序層面 除第 645 章外,附屬法例(第 645A 章)及實務指示PD38 亦於同日生效,以規管相互承認、登記及執行適用判決的申請程序。這些程序包括申請香港判決的核證副本,以及申請在內地承認和執行香港判決的證明書。   就在香港登記內地判決而言,有關申請必須以原訴傳票(表格 11)向原訟法庭單方面提出,並附上支持誓章及命令擬稿。提出申請的申請人有責任作出全面及坦誠的披露。他們必須通過提交補充誓章,讓法院瞭解案件的任何及所有最新進展。在法院發出登記令後,申請人必須按照規定的方式,將登記通知書送達所有可能會被強制執行內地判決的當事人。   歡迎透過電郵enquiry@hksunlawyers.com聯絡我們進行查詢。

當香港上市公司擬修改其公司名稱時,公司應遵守其註冊地、公司註冊處及香港交易所的相關要求和程序。   第一階段:特別股東大會或年度股東大會 公司董事會可作出決議,提請上市公司考慮是否同時變更證券簡稱及網址,並說明擬變更公司名稱的理由。建議的變更須經公司特別股東大會或股東週年大會以及相關司法管轄區的公司註冊處和香港公司註冊處通過。   上市公司須就公司名稱變更事宜發佈公告,並召開特別股東大會或年度股東大會,供公司股東批准變更名稱。上市公司應遵從《上市規則》第13.40條,投票結果公告需註明是否有股東對決議案放棄投票(如適用)。   第二階段:批核 上市公司將需要註冊地司法管轄區的名稱變更證明以及註冊地司法管轄區所發出的法律意見書,以確認遵守相關司法管轄區的法律。此後,公司可以註冊非香港公司向公司註冊處提交NN10文件。   連同所有支持文件,公告草稿須經香港交易所批准。公司可以電子方式提交文件清單DR011供香港交易所批准。當香港交易所批准後,將提供在香港交易所網站更改名稱的日期,而公司將公佈是否有安排以新名稱更換股票,並通知編號機構更改ISIN號碼。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名稱變更需要大約3至6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並需獲得相關部門的批准。

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 22 號) 《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條例》已由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於 2024 年 1 月 19 日通過,現公佈,自 2024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4 年 1 月 19 日 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條例 (2024 年 1 月 19 日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內容可按此連結》    

如果合同一方或貸款人因合同另一方或貸款協議項下的借款人拖欠付款而尋求追討債務,是否必須經過整個訴訟過程,包括進行全面審訊以獲得對另一方的判決?在本文中,我們將為您介紹兩種原告在某些情況下無需經過全面審訊即可獲得的判決,即缺席判決和簡易判決。   缺席判決 在區域法院或高等法院通過傳訊令狀開展的追討債務訴訟中,如果被告未能發出有意對訴訟程序提出爭議的通知 (情況A) 或未能提交和送達其抗辯書(情況B),法庭可對被告作出缺席判決。 訴訟由原告提交附有或不附有申索陳述書的傳訊令狀開展。除其他文件外,送達認收書 (“AS”) 的表格會附於傳訊令狀。當附有AS表格的傳訊令狀妥為送達被告,被告將有14天的時間將填妥的AS交回法庭,該AS須說明其是否打算對訴訟程序提出爭議。如果被告沒有這樣做,或者如果它提交了一份AS說明它不打算對訴訟程序提出爭議,它就沒有發出有意對申索提出爭議的通知 (即情況A)。如果被告提交一份AS,聲明其打算對訴訟程序提出爭議,但未在提交 AS期限起計的28天內將其抗辯書於法庭存檔及送達予原告(如果傳訊令狀附有申索陳述書)或在申索陳述書送達予被告後的28天內被告沒有將其抗辯書於法庭內存檔及送達予原告(如果傳訊令狀沒有附有申索陳述書),它就沒有抗辯 (即情況B)。在這兩種情況下,原告有權向法院提交判決書的草擬本和必要文件,向法院申請對被告作出缺席判決。一旦法院核准和頒下判決,原告便可進行其執行判決的行動(如有的話)。   簡易判決 為避免被告拖延原告取得判決,法院若認定對原告的申索並無抗辯理由,法院將作出針對被告的簡易判決。因此,如果原告認為被告對原告的債項申索沒有抗辯理由,可以考慮針對被告申請簡易判決。   申請的時間 在被告提交其AS指明其打算對訴訟提出爭議後,原告可以隨時提出申請。如果原告尚未將其申索陳述書於法庭存檔並送達予被告,原告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項工作。通常,原告會等待抗辯書以評估相關被告是否對原告的申索有真誠的抗辯理由,然後再考慮是否提出申請。   程序 申請以傳票方式提出,並須以原告的誓章支持,即支持誓章。支持誓章必須核實原告的申索所依據的申索陳述書中所述的事實,並指出宣誓人相信對原告的申索並無抗辯理由。與申索有關的證據須以證物形式附於支持誓章。傳票和支持誓章會於法院存檔並送達予被告。當這些文件於法院存檔時,法院會定簡短提訊的日期和時間。 在簡短提訊進行之前,如果被告打算對申請提出爭議,則應於法院存檔並向原告送達其反對誓章 (附有證據),否則法院可以在簡短提訊中頒下針對被告的判決。話雖如此,如果法院認為適當,例如,如果法院認為不能在簡短提訊中處置此事,它可能會給被告時間存檔和送達其反對誓章,並給原告時間存檔並送達回應誓章。法院亦會將傳票押後至另定的日期,並在一次實質性的聆訊(通常是半天的聆訊)中聽取雙方的論點。   對原告的判決 在閱讀雙方的相關法庭文件並在任何聆訊中聽取雙方的陳詞後,如果法院認為就原告的申索並無抗辯理由,或者認為就原告的申索並無任何應當在審訊審理的問題,也沒有其他理由須對原告的申索於審訊中進行審理,法院會針對被告作出簡易判決。如果法院作出判決,原告可以進行執行判決的行動(如有的話)。   抗辯許可 法庭可准許被告無條件或按其認為合適的條件容許被告就原告的申索抗辯。如果法庭頒下許可,則不會在申請中針對被告作出判決,而雙方的爭議將進行正式審訊。   無條件的抗辯許可 一般而言,為了獲得無條件的抗辯許可,被告必須向法院證明原告的申索存在可在審訊中審理的問題,或因其他原因應於審訊中審理原告的申索。被告的抗辯理由必須是可爭議的、真誠的和可信的。   有條件的抗辯許可 如果有好的理由相信被告的辯護是虛假辯護,或者法院“幾乎準備好為原告作出判決”(Wing v. Thurlow (1893) 10 T.L.R. 53),或者,如果辯護是“模糊的”(“shadowy”) (Van Lynn Developments Ltd v. Pelias Construction Co. [1969] 1 Q.B. 607;[1968] 3 All…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簡稱《港區國安法》)訂立了四項與危害國家安全有關的罪行,包括分裂國家罪、顛覆國家政權罪、恐怖活動罪及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其中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與言論發表較為有關。本文通過分享兩宗國安法案件,即唐英傑案和馬俊文案,希望讀者對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有更多認識,並掌握《港區國安法》與言論自由之間的正確關係。   唐英傑是首宗《港區國安法》刑事檢控案。唐英傑被控於2020年7月1日,即香港回歸慶祝日和《港區國安法》生效翌日,在香港灣仔多條道路上駕駛插著寫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口號旗幟的電單車,不理會警方警告,衝破警方防線,最終撞傷數名警員。他被控一項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違反《港區國安法》第21條)及一項實施恐怖活動罪(違反《港區國安法》第24條)。經審訊後,他被裁定兩項罪名成立,判刑即時監禁9年和停牌駕駛10年。   在馬俊文一案,馬俊文在《港區國安法》通過後的3個多月內共20次在不同場合多次叫喊「光時」等口號。他也在接受記者訪問中表示宣揚香港獨立是行使公民權力,沒有犯法。他同樣因此被控一項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不認罪經審訊後被裁定罪名成立,判刑監禁5年9個月。   分裂國家罪在《港區國安法》第20條有很清晰的定義。「組織、策劃、實施或者參與實施」任何指明的行為,並旨在分裂國家或破壞國家統一的,便屬分裂國家罪。指明的行為分3種:(1)將香港從國家分離出去;(2)非法改變香港的法律地位; (3) 將香港轉歸外國統治。是否使用武力或者是否以武力相威脅是無關的。   據《港區國安法》第21條,煽動、協助、教唆、或資助他人分裂國家,亦屬犯罪。簡要來說,煽動(incitement)就是叫他人犯罪,並有要他人犯罪的意圖。值得注意的是,他人是否被成功煽動是無關的。煽動可針對另外一人,一小撮人或是大眾。煽動的形式可以是發表文章、刊登廣告、發表演講/言論等。在判定某種行為是否屬煽動他人分裂國家時,法庭需要看案情的整體情況及相關背景。在判定某個言論或用字用詞是否具有相關的煽動性時,法庭會看該字詞的自然和合理意思。   在唐英傑一案中,三名國安法法官考慮了控辯雙方的專家證人的報告及證供後,一致認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在相關的背景下有鼓吹香港獨立或者將香港從中國分離出去的意思。法庭也認為唐的行為,明顯是故意的,他也完全明白該句口號有分裂香港的意思,故裁定他有煽動的犯罪意圖,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罪名成立。   在馬俊文一案的審訊中,馬通過律師向法庭陳詞,表示他只是行使言論自由,空叫口號,並沒有採取實際行動去實現他的想法,也沒有證據顯示有多人回應他的口號。   法官陳廣池義正辭嚴地反駁了馬俊文的說法,指出言論自由並非絕對的,也指出是否有採取實際行動去實現想法,是否有人成功被煽動,有多少人被煽動皆與控罪(煽動罪)無關。法官說,有沒有犯法「不是被告人說了算,不是被告人自己說沒有犯法便沒有犯法,否則這只會令到天下大亂」。基於相關的證據(包括馬在3個多月不停地,高度一致性地重覆他的政治主張),法官不相信馬只是空叫口號,反而認爲他是「真心誠意」地說出其立場和心聲,希望其他人參予或跟從,故不容置疑地裁定馬有煽動分裂國家的意圖和犯罪行爲。   準確理解《港區國安法》,相信便不難理解言論自由的合法限制。即使沒有《港區國安法》,市民也應謹言慎行,注意有關的法律風險。   以上資料僅供一般參考,讀者應就個別案件尋求獨立的法律意見。   作者: 謝慶綿律師   歡迎透過電郵enquiry@hksunlawyers.com聯絡我們進行查詢。

在香港,律師專業分律師 (solicitor) 與大律師 (barrister/counsel)。客戶尋求法律服務,必須先找律師,再由律師在適當的情況下經客戶指示延聘大律師。本文簡要講解律師與大律師的分別和分工,希望有助讀者在選用法律服務時作出妥當的決定。   在營運模式上,律師與大律師有截然不同的差別。首先,律師受香港律師會 (Law Society) 監管,而大律師的法定監管機構是香港大律師公會 (Bar Association)。這兩個監管機構有不同的制度和規則。其次,律師大多在某律師事務所/行 (law firm)以受薪、合夥或獨資的形式辦公,而大律師則全是自負盈虧在某大律師事務所 (chambers) 辦公,與其他大律師共擔某些行政開支。第三,大律師由律所聘用,故大律師的費用由律所承擔,律所也因此往往會先向客戶收足大律師的費用。目前,香港有約1600名執業大律師,約12000名執業律師,近1000家律所。   大律師並非比律師大或高一等,只是兩者專職工作上有明顯的區分。大律師集中處理訴訟案件,有權在所有香港法庭發言。他們也有時就某些複雜的法律觀點提供意見。律師則除了訴訟,也處理非訴訟事務(例如樓宇買賣、立遺囑、遺產承辦、商業合同等),所以律師也叫事務律師。與大律師不同,律師的出庭發言權有所限制。除了小部分指定性質的開庭(例如破產/清盤案),律師在高等法院、上訴法庭、終審法院沒有發言權,除非通過特定的嚴格考核獲得訟辯律師 (solicitor advocate) 資格。由於專職的不同,一般而言,大律師比律師就法庭辯論、陳詞、盤問證人方面有較豐富的經驗。隨著越來越多的律師取得訟辯律師資格,這方面的差距有望逐漸收窄。   在以下情況一般會考慮聘請大律師:1)處理案件的律師有出庭發言權的限制;2)該律師出庭辯論等相關經驗不足;3)案件具有較大的複雜性或不太明確的法律;4)欲聘請的大律師具有額外有用的專業背景或對有關法律有特別深入的研究;5)客戶想另外取得獨立於所喜所聘律所的法律意見。值得一提的是,基於專業性和獨立性,大律師不可直接與客戶討論案情或索取指示,除非有律師或律所的代表同時在場。大律師也不可與客戶討論其收費事宜,避免產生利益衝突。   在有大律師協助的案件,律師方(律所)與大律師需適當分工,確保客戶得到符合其最佳利益的服務。例如,律師方會先與客戶索取基本資料和指示,初步整理和分析案情,才安排客戶與大律師開會,以增加大律師掌握案情和提供意見的效率。開會前,律師應與大律師有充分的溝通和法律觀點的交流。開會時,在不影響大律師主持會議的前提下,律師也應積極參與討論,補充遺漏,發表意見,協助客戶提問和協助大律師解答等。在準備所需的法庭文書方面,律師和大律師也要在起草、修改和完善該文書的過程中有合理的分工和意見交流。在開庭前和開庭中,律師也需積極協助大律師做好準備工作和應對工作。若律師只是把所有工作交給大律師處理,與大律師開會時和開庭時只是被動坐著聽,那麼除非事先得到客戶明確的同意及就律師沒有實際貢獻的工作不收取客戶律師費,否則難稱已履行了律師的職責,也肯定不是好律師。律師把工作下放給非律師的職員(例如師爺),自己完全不參與,任由該些職員連同大律師處理案件,也不符合客戶當初聘請律師(而非大律師)的期望,有失律師之責。   一位好的律師,應盡心盡力為客戶提供服務。在目前香港 「兩制律師」 的狀況下,律師應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和客戶的利益所需,謹慎建議客戶延聘適合的大律師協助。在聘請了大律師後,整個律師團隊應該適當分工,充分溝通,各司其職,同心協力把案件辦妥辦好,使客戶就獲取的服務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以上資料僅供一般參考,讀者應就個別案件尋求獨立的法律意見。   作者: 謝慶綿律師   歡迎透過電郵enquiry@hksunlawyers.com聯絡我們進行查詢。